本文目录
忍辱不辩是什么意思
以前结识过一些能言善辩、巧舌利嘴的人,当时曾认为那是他们的一种才能,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善辩与善恶的关系问题。
后来又结识了一些忍辱不辩、寡言不争的修炼人,就感觉到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差异很大。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最后收笔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顿时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出自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是说: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
真理没有必要每天去争辩。一天到晚争论不休,也未必就能辩论出来真理。一切真理与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实修,才能真正领悟。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由此看来,在人生中应该少说多做,这一点孔子与老子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不管是人生的修行还是一般的社会活动,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脚踏实地,不能只说动听漂亮的话而没有实际行动。
细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即使面对诽谤或人身攻击,他也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
忍辱不辩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与此相反,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尽管他们在与别人辩论时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语去赢得别人赞许,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行为将一事无成。
修口德就要先远离高谈阔论,不对他人评头论足;真诚待人,与人为善,遇到磨难时忍辱不辩,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
人生奢华三境界:不乱分寸,不争对错,不露锋芒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意思是说,鹰站立的时候如同睡觉,老虎行走的时候不露威势,这才是它们最危险、最威严的所在。所以,情商高的君子同样是懂得才华内敛,低调谦逊,经过慢慢提升,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真正成熟的人,见识足够广,姿态却足够低,既让人如沐春风,又彰显担当格局。
人这一生,练就藏锋守拙的境界,就要做好下面三件事:
不乱分寸,不争对错,不漏锋芒。
01不乱分寸,是一种修养
周国平先生曾说:
“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人际交往要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我们常说“过犹不及”,这就要求为人处世需要把握分寸感。
世上的事,都在一个“度”字。
前不久,同学聚会上的一件事,让我深受触动。
那天,同学小Q讲诉了他创业的艰辛和成就。在场同学一边感叹他的不容易,一边佩服他的成就,纷纷向他举杯,表达祝福。
聚会临近尾声,他说的一句话,瞬间让和谐的画风变得尴尬。
他说:“今天这顿饭必须我来买单,都别跟我抢,你们普通上班族,毕竟工资有数……”
聚会组织者立即起身,表明态度:
“还是要谢谢你的‘慷慨’,不过我们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大家一起来更有意义,也更舒服!”
久别重逢的一场聚会,把大家聚在一起的是情谊,而不是谁来买单。
小Q同学的好心,因为忽略了同学感受,才让大家心理上不好接受。
与人交往,越有分寸感,越有舒适感。
没有恶意不等于没造成伤害,学会隐藏自己的优越,把握沟通时的态度,避免言语中的尖锐,这就是与人相处的分寸。
世界上所有关系,都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做事不过界,为人有尺度,这是一个人的至高修养。
02不争对错,是一种智慧
林语堂说:“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
不争对错,是不因为无意义的争论而消耗自己,懂得不争对错的人,等于拥有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有人问智者:“你总是这么平和冷静,怎么做到的?”
问话的人不依不饶:“你这是在逃避,这样处理不对!”
智者点点头:“你说得对。”
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自己想说。
有智慧的人,不会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精力去争辩。
正如杨绛所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喧嚣的世界,适时止语,看破不说破,疑义不争辩,于别人是善意,于自己是修炼。
与爱人伴侣,不争对错,你就收获更多幸福;
与亲人朋友,不争长短,你就得到更多理解;
与工作伙伴,不争胜负,你就变得更加包容和豁达。
可见,不争才称得上洒脱,撑得起格局。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个人如果看淡得失,不争对错,那么全天下也没有什么可以和他抗衡。
一时之争,不会有常久的利益,争得越多,束缚越多,不如像水一样,不争不抢,包容豁达。
生活不是战场,没必要一较高下,正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丢掉得失之心,该来的还会来,属于你的不会跑。
没意义的争论,只会坏了心情;不必要的辩解,只会丢了教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不以自己的判断和人争论,这才是人生大智慧。
学会不争,世间美好自会与你环环相扣。
03不露锋芒,是一种远见
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
别和人比聪明,更不要比高调,比赢的人除了死得快之外,毫无益处。
表弟常常和我聊他的职场故事,说得最多的是同事关系不好处理。
听完他的经历,我让他自己判断是什么原因。他犹豫了很久说:也许是我的业绩太好了吧!
我直言不讳点醒他:“不是你业绩太好,是你太锋芒毕露,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
开会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发言,有时甚至老板想发言的时候,他也要抢先把老板的想法说出来;工作有什么难啃的问题,他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抢在前面要任务;做出成绩后,就会在领导和同事们面前强调自己做得有多牛……
时间长了,他发现领导同事们都不太喜欢和他说话。
我告诉他:
每个人都各有主张,如果我们把别人都看成是庸才,只有自己有真知灼见,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那么我们很可能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人。
所谓“地低成海,人低为王”。越是优秀的人,越懂得收敛锋芒。
真正厉害的人,优秀不锋利,夺目不耀眼。
想起被称为“扫地僧”的布衣院士李小文的故事。
作为中科院院士,他曾获得无数荣誉,培养了16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遥感领域更是成就斐然。
在教学过程中,他的风格深受学员喜欢。因为在他身上,找不到高高在上,而是俯下身子和学生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看法,之后再加以指导。
有学生指出他的不足,他也会虚心接受,并认真加以改进。
有才无需尽显,有功多点自持,时刻保持低调谦虚,是一个君子的写照。
智者不锐,慧者不傲。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挺拔的竹子叶子是朝下的,傲气的梅花也不在乎花瓣是否朝上。
你的见识可以足够广,但你的姿态一定要足够低。
强势体现不了一个人的高大,低调和谦逊却能让一个人走得更远。
04
《论书》中说:“用笔之势,特须内敛,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书法中讲究内敛,锋芒毕露的字,本身就带有缺陷,字需要藏锋,人也一样。
人活一世,不乱分寸,是修养;不争对错,是远见;不露锋芒,是智慧。
行走人世间,愿我们都能拥有推己及人的修养,看淡得失的格局和温润谦逊的境界。
用藏锋守拙,描绘自己厚重的生命底色。
作者简介:二胖。每天进步一点点,向着美好生活持续迈进。
不怒不惊不辩什么意思
听完《人生不顺,谨记三句话》后明白是这三句:不怒,不争,不辨。
不怒,就是不生气。你不生气,别人惹你生气也惹不起来,你惹生气,别人不惹你,你也气不打一处来。这就看你有怎样的心态了。
世上所谓的事:无非人处事。会处事的人,把大事化小事,把小事化没事;相反,不会处事的人,把没事变成事,把小事弄成大事。
如此而已!
不惊,就是心平静。突如其来的变故而不惊,那是一种历练。 瓷碎而不惊的老二最终成为宰相。我想,他是走在泥拧的路上,留下脚印。人生就是一条路,路不平才能锻炼“脚力”。人生还像是在水中航行,平静的池塘是无法培养出优秀水手的。只有学会适应难走的道路,学会在风浪中前行,学会跨越所有的不平,人生才能越走越远,才能比别人更优秀,成为那些令人敬仰的成功者。
不辩,就是不争辩。遭诽谤而不辩,那是一种修为。看透了,也该清楚了,是该清醒了。你真我也真,你假我转身。 事有真假,人有真伪。对待真诚的,拿心换心,对待虚伪,泯嘴一笑,轻轻抹去。 不计较,不说破,保留你的真诚在内心,抛弃他的虚伪不留痕! 一
不争不辩的禅语有哪些呢
不争不辩的禅语:
1、花淡故雅,水淡故真,人淡故纯。做人需淡,淡而久香。不争、不谄、不艳、不俗。淡中真滋味,淡中有真香。
2、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都源自争。做人需淡,淡而久香。不争、不谄、不艳、不俗。淡中真滋味,淡中有真香。
3、佛说: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4、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聪明人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暂时的退让。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5、很多东西,是你的,不用争;不是你的,不必争。何必瞎折腾,命运不会偏向谁,更不会亏欠谁。很多感情,是你的,不用留;不是你的,不必留。何必太执着,缘来坦诚相待,缘去坦然对待。人生很短,别把自己亏待;岁月不长,别把自己愧对。
以上就是关于不争不辩人生感悟句子,忍辱不辩是什么意思的全部内容,以及人生感悟句子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启智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