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野望
作者:王绩 年代: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据说,这首诗的主旨正好能反映隐士们的高节,有古人评价为证:“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这首诗似乎是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的,在今天也不难理解.“徙倚”是徘徊的意思,“薇”是野豌豆苗.而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可能隐藏着两个典故.其一是诗经里有《采薇》篇,其二是古代有两个著名隐士伯夷、叔齐,他们坚持不食周粟而上山采薇.
因此诗的最后两句就可以这样理解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了.”王绩估计最后也没有上山,所以只能讲追怀.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哪首诗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出自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采薇”出自诗经典故,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因此古代“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而并非建功立业的抱负。
原文:《野望》
唐朝,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白话文:
傍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运用了什么手法
以即目触兴的写实手法,描绘田园生活的恬静,透露出对世乱的隐忧.,8,“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采薇”暗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的典故。前途迷茫,周围又找不到知己,只好长歌当哭,效仿伯夷、叔齐那样做一个隐士吧!,4,借代,1,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什么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赏析是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这句诗是出自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野望》。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王绩是隋末唐初人,这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唐朝最早的五言律诗。律诗在唐初开始出现,直到盛唐,在杜甫手里得以发展完备,走向成熟。所谓律诗者,有三项基本条件。
第一,要押韵,当然这也是所有古诗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颔联和颈联一般要对仗,严格要两联都对仗,次之则必有一联对仗,否则则不能称之为律诗。
第三,要合乎平仄。现在很多人写古诗,动不动就标个七律,或者平水韵什么的。好笑的是他们连什么是律诗都不清楚,写了,觉得像就敢标。
以上就是关于相顾无相识下一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的全部内容,以及相顾无相识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启智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