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你的感悟
在《论语》中,孔子说过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 其身正:其,指在上位的人。身是本身。正,正直。 不令而行:不须命令而在下者自会正直。盖受感化故。 “语译” (一)孔子说:“在上的人自身做事正当,不用命令,人民自然会照样去做;如果自身做事不正当。虽有命令,人民也是不肯服从的。” (二)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本身行为正当,用不着下命令,人民自然会照他的意旨去做;如果本身的行为不正当,虽然是三令五申,人民也不会服从的。” 本章是孔子说明政治领导人物本身行为的重要性。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与本章相通,皆说明政治领袖要以本身行为去影响百姓,上感化下,均以“正”为要务,方足以服人心。 身正民行,乃克己之治,施不言之教,潜移默化之也。学问之实功,在身立万民之准范,化于天下。这正是所谓圣王恭己敬人之大治也。 意思是告诫领导者必须慎重其行为。领导者本身的行为正当,即使不定任何法令、约束,人们也会自然而然的效法的行为,走上正道。但是,如果领导者本身的行为不正当,胡作非为,这样,即使定下了严格的法令、法律,人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孔子的理想在于“不令而行,无为而治”。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提出:君主必须修德来感化大众。 作为每一个领导者应该懂得这一点!!!
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你的感悟
当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人们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自身不端正,而要求别人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节选 :先秦·孔子《论语·子路篇 》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翻译:
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孔子说:“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虽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孔子说:“鲁国的政事和卫国的政事,像兄弟一样。”
扩展资料《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
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孔子说:“鲁国的政事和卫国的政事,像兄弟一样。”
出处:《论语·子路篇》
文本解读
儒家的政治原则,与法家思想迥异,与西方的权力制衡思想也大不相同。儒家的政治学说,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政治,其合法性和合理性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所以,儒家学说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要比法家和西方国家都要多得多,特别是道德上,更是苛刻。
儒家要求帝王要有圣人之德,而执政的将相大臣须有贤者之德。故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唯有修身,才能治人。这种学说,虽然不符合与现代政治学理念,但在政治治理,或者在管理中并非毫无意义。
论语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理解?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
【注释】(1)身:指为官者本身。(2)令:发布政令。
【译文】如果长官自己清正廉明,不用发布政令,人们也会按照他的意图去做;如果他自己不是清正廉明,即使他强下政令,人们也是不会服从的。
【评价】《论语》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这段话,说明了当官者的表率作用极端重要。俗话说,“正人先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就是关于其身正下一句,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全部内容,以及其身正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启智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