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文言文翻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自《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直接翻译是:祸,是福存在的根本理由,福运,则总是隐藏在祸患之中
祸与福,虽然通常人们的认知范围内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本质上其实是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的.
常用来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此语典型地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辨证思想.老子在这句话里阐述了“祸”与“福”的辨正关系,是中华思想体系中的主要哲学观点之一.
可以说,此语简单两句,道出了人生哲学的本质:人生路上,偶尔失意不必颓废,一时得志切勿忘形.
世事总是在福祸之间、利弊之间不断转化,人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握其间的平衡点,才会泰然处事,息祸享福.
翻译.祸兮福之所倚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政治宽厚,人民就淳厚;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谁知道最终结果?这没有定准。正再转变为邪,善再转变为恶。人们对这种正反变化的道理迷惑不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因此圣贤的人方正却不割疼人,锐利却不伤人,直率却不放肆,光芒万丈却不刺眼。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
文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经典语句,也在很多人身上得到证实。无数人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福祸”本就是相伴相生,普通人根本无法预料结果,在福气到来之时,祸端往往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反之亦然,该句来自《道德经》。
如果只看到一个人短暂的失败,我们也不要给其轻易的定义,或许他今天还处在十分困难的境地,但是谁都不知道明天他会不会站在顶峰。当然,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在我们身边也是大有人在,人生本来就是福祸相伴,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地定义自己的命运,但是这些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祸兮福之所倚”的下一句是什么
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翻译】所以说。祸是福所倚存的东西,福是祸所隐藏的处所。
【原文】
吕氏春秋·纪·季夏纪【制乐】
四曰:欲观至乐,必於至治。其治厚者其乐治厚,其治薄者其乐治薄,乱世则慢以乐矣。今窒闭户牖,动天地,一室也。故成汤之时,有谷生於庭,昏而生,比旦而大拱。其吏请卜其故。汤退卜者曰:“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於是早朝晏退,问疾吊丧,务镇抚百姓。三日而谷亡。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百吏皆请曰:“臣闻地之动,为人主也。今王寝疾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周郊,群臣皆恐,曰‘请移之’。”文王曰:“若何其移之也?”对曰: “兴事动众,以增国城,其可以移之乎!”文王曰:“不可。夫天之见妖也,以罚有罪也。我必有罪,故天以此罚我也。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不可。”文王曰:“昌也请改行重善以移之,其可以免乎!”於是谨其礼秩、皮革,以交诸侯;饬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群臣。无几何,疾乃止。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已动之後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此文王之所以止殃翦妖也。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於君。虽然,可移於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於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曰:“可移於岁。”公曰:“岁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已,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载拜曰:“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赏,荧惑必三徙舍。舍行七星,星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岁’矣。臣请伏於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公曰:“可。” 是夕荧惑果徙三舍。
【译文】
想要欣赏最和谐完美的音乐,必定要有最完美的政治。国家治理美善的,它的音乐就美善,国家治理粗疏的,它的音乐就粗疏,至于乱世,音乐已经流于轻慢了。
虽关闭门窗,在一室之中却可感动天地。
成汤在位的时候,庭中生出一棵奇异的谷子,黄昏时萌芽,等到天亮已经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汤的臣下请求占卜异谷出现的原因。汤辞退占卜的臣子说:“我听说,吉祥的事物是福的先兆,但是如果遇到吉兆,却做不善的事,福就不会降临。怪异的事物是灾祸前先兆,但是如果遇到怪异而做善事,灾祸就不会降临。”于是他早上朝,晚退朝,勤于政事,探问病人,吊唁死者,务求安抚百姓。三日之后,庭中的异谷竟消失了。所以说。祸是福所倚存的东西,福是祸所隐藏的处所。这个道理只有圣人才能认识到,一般人哪里会知道事物变化的终极?
周成王即位八年了,这年六月,文王卧病在床五天而地震,震动范围东西南北不出国都四郊。百官都请求说,“我们听说,地之所以震动是为君主的缘故。如今大王您卧病五天而地震,震动范围四面不超出国都四郊,群臣都十身恐惧,说‘请王把灾祸移走’。”文王说,“怎么移走它呢?”臣子回答说:“征发徭役,发动民众,来增筑国都的城墙,大概就可以把灾祸移走吧。”文王说:“不行。上天显现怪异是借以惩罚有罪的人。我必定有罪,所以天借此惩罚我。如今特为此征发徭役,发动民众,亲来增筑国都城墙,这是加重我的罪过。这么办不行。我愿意改变过去的行为,增加美善的品德,来移走灾祸,或许可以免除灾祸吧。”于是文王慎重对待礼法、聘问,用以结交诸侯,整饬辞夸、礼品,用以礼贤下士;颁布爵位、等级,田地,用以赏赐群臣。没过多久,文壬的病就好了。文王即位八年而地震,地震之后又在位四十三年,文王共莅临王位五十一年而死。这全在于文王用以止息祸殃、灭除怪异的方式得当啊。
宋景公在位的时候,火星出现在心宿的位置。景公害怕了,召见子韦,向他询问道:“火星出现在心宿,这是什幺征兆呢?”子韦说:“火星代表上天的惩罚,心宿是宋国的分野,灾祸当降临在国君您的身上。虽然如此,灾祸可以转移给宰相。”景公说;“宰相是跟我一起治理国家的人,却要把死亡转嫁给他,这不吉利。”子韦说:“灾锅可以转移给百姓。”景公说;“百姓死了,我将绐谁当国君呢?我宁肯独自去死!”子韦说;“还可以把灾祸转移给农业收成。”景公说:“农业收成受到损害,百姓就会遭受饥荒,百姓遭受饥荒必死。给百姓当国君,却杀害自己的百蛀,以求使自己活下去,那谁还会把我当作国君昵?这是我的命数本来已经到头了,你不要再说了!”子韦立刻离开所立之处,面向北拜两拜说;“我祝贺您!天居于高处却可以听到地上的一切,您有符合最高尚道德的三句话,天一定奖赏您三次,今夜火星一定后退三舍,您可以延寿二十一年。”景公说:“你根据什么知道舍这样呢?”子韦回答说:“您有三旬美善之吉,所以必得三次奖赏,因此火星一定后退三舍。迁移一舍要经过七颗星,一颗星代表一年,三七二十一年,所以我说‘您可延寿二十一年’。我请求守候在宫殿台阶之下现察火星,火星如不后退,我甘愿一死。”景公说;“可以。”这夜火星果然后退了三舍。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下一句是什么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意思是: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
暗示人们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志得意满,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由福转祸;逆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逆境为顺境,由苦而甜的道理。
这两句话出自两汉时期贾谊的《鵩鸟赋》。
文章中心:
1、渲染一种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和具有不确定性的人生感受;一种无欲无穷,幽远宁静的生活态度;表现的是乐观而豁达的精神境界。
虽然在文章中潇潇洒洒、海阔天空,贾谊的真实状态却完全不是这样:为怀才不遇而悲愤、为身心疲惫而感伤、为前途未卜而惆怅。
2、问答式骚体哲理赋。
3、繁琐重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鵩鸟赋》作于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时。赋前小序说明写作《鵩鸟赋》的缘由。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汉书·贾谊传》所载:有一天有鵩鸟(俗称猫头鹰)飞到贾谊的屋子里,他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本来被贬就心情不好,又不适应长沙潮热的气候,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写下这篇《鵩鸟赋》以自遣。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第一段是简单的叙事。当一个人有着无法释怀的疑问时,总是希望有人倾听,即使得不到答案,也是一种慰藉。贾谊谪居独处,找不到别的倾听者,他只能向这只带来死亡之兆的鸟儿诉说,而这只鸟是注定无法给出答案的,它甚至也无法表示些许的同情,可见一个人面对死亡时是如此的孤独无助。
鵩鸟虽然无法开口说话,但是贾谊让它具备了高妙的智慧,并且让自己能够洞透这只鸟儿的想法,这是汉赋里对话体的开始。鵩鸟所具有的思想不过是贾谊自己的思想,贾谊之所以要用这么曲折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具有了诉说者与安慰者的双重身份,也就是这篇赋序里所说的“为赋以自广”。
诉说者所提出的问题是:他要到哪儿去,是凶还是吉?而安慰者却避而不答这个问题,它所回答的是:死亡不过是万物变化的一种,不值得为生留恋,为死悲伤。在这种答非所问中,贾谊其实是在强调自己对于死亡的预感。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诉说,最后一次安慰自己:也许死并不那么可怕。
第二大段是虚拟的鵩鸟的回答,实际上是贾谊在阐发自己的思想。其中引用了很多的道家思想,如物相转化、福祸无常等;生命的偶然性和死亡的超然性等;大人至人与世俗之人对人生追求的不同看法等。似乎都在渲染一种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和具有不确定性的人生感受;一种无欲无求,幽远宁静的生活态度;表现的是乐观而豁达的精神境界。
这位安慰者提起了几部道家著作对于福祸、吉凶的看法,世间万物总是变动迁流,吉与凶、祸与福也总是互相转化,它举了历史上的三个例子:夫差国强而败勾践势弱而称霸、李斯游说成功而被五刑,傅说胥靡乃相武丁。作为一个政治家,这些正是贾谊关心的,第一个例子是帝王的兴衰史,后面两个,则是与贾谊身份相当的士大夫的悲喜剧。
年未届而立的贾谊,在他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的仕途生涯中早已尝到了这种大喜大悲的滋味,此时,在困顿之中,他产生了一种无力感,“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天不可与虑兮,道不可与谋”。人对于这个世界是无力把握的,既然天道深远精妙无从探究,则不如顺应万物的变化,或者走向另一种超越——相信人处在一种无所不在的相对转化之中,在齐同万物、泯灭生死之中逍遥自得。
接着贾谊从大人、至人、真人与一般凡夫俗子的人生追求中得出的对比,可以看作是窥破生命,看透人生的一种感叹,表现自己要遗世独立,顺应自然的恬淡安然。“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在道家的经典里,这些道理早已说得很清楚。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是“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
在活着的时候,如果已将好恶之心去除,那么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就寻常得跟生命中的其他时刻一样了。吉祥之兆与不祥之兆也没有什么区别。这仿佛是死神的使者所作的演说,这只不祥之鸟的面目没有狰狞,没有残忍,也许死亡就是这么安详。中国古人对死亡的看法不是在信仰里找到归宿,而是在智慧里找到归宿。
参考资料:
以上就是关于祸兮福之所倚的下一句,祸兮福之所倚的下一句的全部内容,以及祸兮福之所倚的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启智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