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朝闻道夕死可矣对应的诗句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下一句是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一天的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的道理,晚上为了它死去也是可以的,这句话当中的“道”的意思是宇宙间的法则和道理,这句话体现出的是对真理的追求,仁义的道理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践、捍卫,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便是儒家的理念。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里仁》。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这一内涵从孔子的一生《论语》一书的思想精髓中可以得到印证。
朝闻道
楼上的说错了。闻的意思是懂了,道的大致意思应该是人生的道理。早上在看书的时候悟通了人生的道理,哪怕当天晚上就死去也毫无遗憾,更何况生命的长短是由老天决定的,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去呢(也就是说这样的话就更应该加紧读书,好尽快悟通人生的道理)。
子日:" 朝闻道夕死可矣下一句
下一句是: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出处:《论语·里仁篇》
翻译:孔子说:“知识分子有志于真理,但是又以吃粗茶淡饭,穿破衣为耻,这样子的人,不值得与他讨论什么。”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前一章原文:子日:" 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孔子说:“早上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当晚死去,都可以。”
追求道义是孔子毕生的理想。 所谓道,朱熹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 苟得闻之,则身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说:“闻道者,古先圣王君子之道。”
扩展资料: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心里想要追求真理,但是表里不一,以贫贱为耻,孔子对这种人是不屑与之讨论的。此前曾经谈到孔子并不是反对君子追求富贵,而是强调追求富贵要符合道德。 以自己衣食简陋为耻,可见其“志于道”也只是空谈,并没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时刻按这个标准要求自己。
表面的“叶公好龙”,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真正的贤者,是精神与肉身的双重修炼,只有言行合一、知行合一,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君子。 用此理来拆穿那些伪善之人,岂不妙哉?
朝闻道夕死可矣
自挽对联大全
一死便成大自在;他生还愿减聪明。
六十年看破红尘,身非无之身,家非我之家,名利从今都摆脱;
一刹那超升碧落,来自无中来,去自无中去,梦魂何处不逍遥?
无才无学,生亦奚为?只怜半世苦吟,墨瘁只劳,徒供他蠹鱼一饱;
有子有孙,死复何憾,争奈高堂衰病,含悲茹痛,未遂我乌鸟私情。
月白风清其有意;
斗量车载已无名。
仗祖宗在天呵护,获享天年,明月清风是素抱;
愿子孙累世纯良,各谋自立,布衣蔬菜岂忧贫!
百年一刹那,把等闲富贵功名,付之云散;
再来成隔世,是这样夫妻儿女,切莫雷同。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欠着谁?
贫不屑与人争利,弱不敢与人争权,素性极愚顽,即兹大袖宽袍,已足惹旁观嗤笑;
生未携一物而来,死未带一钱而去,空身无挂,从此十洲三岛,尽堪穷我悲逍遥。
忽然有忽然无,纵完成上寿百年,莫非做梦;
何处来何处去,倘果有轮回一说,更是伤心。
放眼千秋,说什么天上人间,到此无非幻镜;
回头一笑,历多少尘途魔劫,而今还我前身。
涕泣及牛衣,卅载都成断肠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读书经世即真儒,遑问他一席名山,千秋竹简;
学佛成仙皆幻想,终输我五湖明月,万树梅花。
疾自何成,都为二字功名,戕我身心戕我命;
死奚足惜,舍不得两父母,看儿生长看儿亡。
既死莫伤心,好料理身后事宜,莫弄得七颠八倒;
再来还是我,且撇下生前眷属,重去寻三党六亲。
朝闻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
以上就是关于朝闻道夕死可矣下一句,夕死的诗句夕死的诗句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启智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