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大智若愚的下一句是什么
一、“大智若愚”的下一句“大巧若拙”。
释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聪明的人看似愚笨,真正灵巧的人看似笨拙。启示人们只有加强内在修养,不事张扬,善于藏拙,才是真正大智大巧之人。
二、出自于:
1、《老子》《周训》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宋代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三、形成:由《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和宋代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人勇若怯,大智若愚”。后人据此合成这两句话。
三、例句:
鲁迅在《出关》中描写老聃“好像一段呆木头”,其实老子是一个哲学家,这个形象,大概就是大智若愚吧。
扩展资料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大智若愚就是本来拥有最高的智慧,却好像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如果有谁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评价,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表明了至高的谋略、至高的技巧、至高的境界并不是直接地、赤裸裸地、一览无余地展出在人们面前;它拥有丰富的层次与内涵,拥有保护自身的机制。
所以在中国古代做人术中,“大智若愚”演变为一套内容极其丰富的韬光养晦之术。
参考资料:
“大勇若怯
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释义】:
大勇若怯: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象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
大智若愚: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象愚笨。
【出处】:
“大智若愚”出自《老子》,原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勇若怯,"出自宋·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相关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 ,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大智若愚下一句
“大智若愚”的下一句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意思是:有大智慧的人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愚笨的人。这是因为有大智慧的人往往超出常人,常做出常人不能理解的言语和行为,因此这样的人容易被普通人看作是愚钝的。
大智若愚的出处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一句俗语,在《老子》中并没有原话,《老子》有类似表述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出自宋代诗人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人勇若怯,大智若愚”。后人据此合成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意思是:真正聪明的人看似愚笨,真正灵巧的人看似笨拙。这个俗语启示我们:只有加强内在修养,不事张扬,善于藏拙,才是真正大智大巧之人。
大智若愚下一句是怎么对应的
大智若愚的下一句是“大巧若拙”,拼音是dàzhìruòyú,是指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出自《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例句:
1、中国文化讲“大智若愚”的一种精神思想,大智具有无形无色无声无踪的特征。
2、大智若愚的最高境界,便是让人将你睿智的言行当作是蠢如鹿豕。
3、他们两个人的个性截然不同,一个老谋深算,一个大智若愚。
以上就是关于大智若愚下一句,大智若愚 下一句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大智若愚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启智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