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简述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
中国历史,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中国历史上,凡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都会受到得到不好的下场,想要逆天改命,真的难入登天。
诸葛亮为了刘备的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想要一统三国,让刘禅成为中原霸主,但是刘禅无能,最后诸葛亮只能饮恨五丈原,刘禅也被称作“扶不起的阿斗。”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刘禅说了乐不思蜀,还说了另一句话。
蜀汉危难之时,刘禅的表现着实令人惊讶,他打开城门投降,毫无一个皇帝应有的尊严,并且直接迁到洛阳,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
一次宴会上,刘禅与司马昭等人喝酒,司马昭趁机问刘禅:”你是否还想念蜀国啊。“这司马昭可不是一般人,他玩弄权术的能力一流,做事又心狠手辣,我们如果遇到这种侩子手,如果想要保命,当然不能硬杠,只能选择妥协,说自己不想念,刘禅也是这么做的,他说道:”我在这里逍遥快活,已经快乐得不思念蜀国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因此而来。
但是事情是不是想的过于简单呢,以司马昭的权谋,他难道不会认为刘禅说的是假话,于是司马昭又问了一次,刘禅是否思念蜀国,这次刘禅却换了一个答案,他很恳切的说道:”想“司马昭听到这后一句,彻底断了对刘禅的杀心,说了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话:”你说这句话倒是很像郤正啊。“
这句话确实是郤正跟他说的,刘禅便一脸单纯的问司马昭是怎么知道的,想回到蜀国这句话的确是郤正教他说的,司马昭听到刘禅如此愚笨,便不再想杀刘禅的念头,其实刘禅“愚笨”的同时,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呢,明哲保身的同时,见到蜀国大势已去,也让蜀国百姓免遭屠杀。
水镜先生曾经说过,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诸葛亮虽然一生鞠躬尽瘁,怎奈难以撼动历史的趋势,在临死之前,大臣问诸葛亮姜维之后谁可统帅三军,诸葛亮摇了摇头,这也预示着蜀汉的基业在姜维之后戛然而止,这一点刘禅肯定是看的出来的,匡扶汉室这个金字招牌,现在也没人信了,论领土面积,魏国雄霸一方,蜀国又失了荆州等大片领土,吴国又与自己互相猜忌,难以结盟,天时地利人和,蜀国一样都没有占,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能用自己的投降,保一方平安,刘禅并非想象中那般扶不起。
成语“此间乐
1、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最坚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怎样?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乐不思蜀
刘备建立蜀国。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部署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3、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天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扩展资料
《左传》的“定公”“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仅记载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司马迁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之事。
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
乐不思蜀的下一句怎么幽默回答对方
人生在世,活得快乐才是最重要。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愿意指的是蜀汉后主刘禅甘心当俘虏,不思起兵复国,形容一个人忘记了自己的老本,后来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想回到以前的环境。从原意来看,乐不思蜀是一个贬义词,后来虽然演变成了比较中性的意思,但给人的感觉终究不好。
所以从词意上来讲,在这个语境下用乐不思蜀虽然谈不上什么大错,但还是不太妥当,感觉还是使用乐而忘返这个成语比较好。
乐不思蜀的成语寓意: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安于现状,留恋异地,忘了自己的老家或根本不想回故土,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留恋异地忘本的人,没有“落叶归根”的情怀,只满足于在异地里眼前的享乐和安逸,抛弃了故土和故乡情怀。
这种人一般都是没心没肺的,没有热爱故土,血浓故乡的情缘,为了眼前的享乐会抛弃国家尊严,放下自尊,甚至会卖国求荣,相信最终会不得善终的。做人应该保持着尊严,为故土或祖国谋利益,尽管身处异地,但也要以“月是故乡明”的心思来情牵故土,心向祖国,不忘本。
此间乐不思蜀的思是什么意思
后人对刘禅的评价褒贬不一,总体来说还是觉得刘禅能力偏弱。不过刘禅是三国时期在位最久的皇帝,从这点来看刘禅也是保持了一个永远不会被打破的记录。等蜀国灭亡刘禅被抓后,有一次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念蜀国,然后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我现在就很好,根本不想念蜀国,其实这后面还有一句话才真正体现了刘禅的智慧。说不定这个举动还能帮刘禅拿回一些分数,一起来看看当时刘禅到底说了什么吧。
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被嘲笑,但后面还有一句,那才是大智慧。说起蜀汉后主刘禅,人们总会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历史上的真实刘禅,果真如此吗?一种观点认为,在三国风云人物争相涌现的时代,刘禅虽不是一个智慧有为的君主,但绝不是完全懦弱无能的人,最起码拥有中等智慧,“扶不起阿斗”这顶帽子实在是太大了,应该将其摘掉。文献记载,刘禅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登基,到公元263年率领大臣投降曹魏,在位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要知道,三国时期群雄割据,蜀汉又是实力最弱一方,刘禅能执政如此之久,没有才智是不行的。可能有人说,刘禅之所以能安稳做皇帝都是诸葛亮辅佐,其实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刘禅还做了近20年皇帝。
不仅如此,对于诸葛亮矢志不渝地北伐,刘禅也有自己的看法,“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刘禅知道自己改变不了诸葛亮北伐,可一旦诸葛亮决定北伐后,他又全力支持。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北伐。看到这里,我们显然不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更有智慧的还在后面,当邓艾一支偏师打到成都之后,刘禅就率领大臣们投降了,要知道此时的蜀汉主力军队基本完整,这着实让人难以理解,至今都是一个谜团。刘禅投降后,“乐不思蜀”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也是他广受批评的原因之一。
关于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史书上的记载很详细,司马昭问:“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大家都知道司马昭是什么样的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刘禅回答怀念蜀国,那下场可想而知。刘禅的回答非常有智慧,再后来司马昭又问,“颇思蜀否?”这次刘禅是怎么回答的呢?
“后主如正之言以对,欲哭无泪,遂闭其目。昭曰:‘此乃似正语耶?’,后主开目惊视曰:‘诚如遵命。”’这个郤正所说的话是这样的,“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听了刘禅这样回答后,司马昭非常满意,“昭因此深喜后主诚实,并无疑虑。”
以上就是关于乐不思蜀下一句,简述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的全部内容,以及乐不思蜀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启智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