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尽心章句上·第九节》,作者孟子。
原句: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尊重规律乐于采用最佳行为方式,就可以悠然自得。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读书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现于世间。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
《尽心章句上》作品简介及赏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节选的句子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穷则独善其身的下一句是什么?
“穷则独善其身”下一句是“达则兼善天下”。
人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原句是: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也就是说穷时应好好学着做人,富贵显达后当思忖如何做好事、干大事、帮助别人乃至于天下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原来孟子说的原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但并未失孟子原义。孟子的话,道出了儒家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法论,就是首先要实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再实现个人于社会的价值。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这句话对当今每个人,都具有非常好的现实指导意义。所谓“达”,就是通达,顺畅,就是指事业做得不错,有一定能力和影响力的人。对应的“穷”,就是困顿,不是贫穷,意思是指事业不顺畅,处于困顿,志向无法舒展的人。
若一个人如运气来了,事业通达,飞黄腾达,有了权力或财富之后,就应该想到要造福天下百姓。而不要像现在的某一些人那样,有了钱就跑去澳门豪赌、或花天酒地、吃喝玩乐;或看不起穷苦人;或开着跑马、奔驰横冲直闯那样的胡搞,只会让人的精神越来越空虚甚或出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理想所在。
孟子的这个思想,跟孔子的忠恕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忠,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就是己欲达而达于人。
在孔子的理念中,忠是底线,人人必须遵守;恕是高度,人人所要追求的价值。
按照孔子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也是人人必须坚守道德底线;达则兼济天下,也是每个人该有的梦想和追求,可以做不到,但必须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啥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也要洁身自好,正好趁此机会不断完善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有能力的时候,就要把真善美发扬光大,并且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崇尚品德,坚守正义 ,就能悠然自得了。所以, 穷困时不放弃正义,显达时不背离仁道 。穷困时不放弃正义,因此能保住自己的操守;显达时不背离仁道,因此民众不会失望。 得志时,施予民众恩惠;不得志时,修养自己立身于世 。总之一句话:穷困时就做好自己,显达时要兼顾天下人共达于善。
“嚣嚣”,音熬熬,“自得貌”(《古汉语大辞典》)。形容内心满足、愉悦、志得意满、悠然自得。后文“得己”,亦即自得。
“穷”,穷途末路,包括物质生活的困乏,但主要是指理想追求和事业发展受阻,无法再向前进 。与之相反则是顺利、顺畅、通达、显达。
“独善其身”,说的是穷困时不随波逐流,不颓废沉沦,思想上固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行为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一句话,在不良环境中和不利条件下,做好自己。
独善其身免不了“慎其独”。 一人独处,亦需谨慎,不放纵 。孔子弟子曾参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即便是一人独处,也要觉得好像是大家的眼睛都在盯着你,大家的手指都在指着你,即严厉地监督着你。
独善其身并非要与世隔绝。孔子赞赏隐士的品格,却不赞同隐士的做法——“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和世人同群又和谁同群呢?孟子说“不得志,修身见于世”,与孔子完全一致。
“兼善天下”,是说在善己的前提下还要善天下。善天下是指使天下美好,亦可指使天下人共善。细辨起来,两者有先后之别,善己是前提。己未善,何以善天下?不过,两者没有主次之分,而是同一事的不同阶段。不能说善己为主,善天下为次。 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其价值在于尽己之力,使社会美好。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洁身名言,为奋斗理想。至今仍如此。(白子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大概意思是: 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造福天下百姓 。这句话千百年来不知道鞭策和激励了多少读书人, 这些有志气、有修养、有抱负的读书人,往往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人生座右铭。 应该说,这句话对一个人的激励和指导意义是 非常积极的:引导人们在人生落魄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不要破罐子破摔,而要努力提高在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同时也告诫人们在人生得意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顾着自己,而要多接济和救助更多的普通人。
追求“名”和“利”失败后的极端表现:堕落、放纵。 这种一蹶不振是不对的。
尽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但实际上,人生难免遭遇挫折和失败,有的可能是一些较小的失败和挫折,有的可能是致命的失败或挫折。当遭遇了失败或挫折后,一些人就变得堕落、放纵,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认为人生已经失败,自己的精神世界已经轰然坍塌,再也没有勇气保持此前的积极上进和对自己修养、品德上的严格要求。倘若一个人一旦遭遇失败和挫折,就变成这个样子,很有可能他就会一直堕落、放纵下去,沉沦下去,这辈子再也迎不来人生转机。
追求“名”和“利”成功后的极端表现:放纵、自私。 这种表现同样也是错误的。人不能飘。
一些人努力奋斗,经过了辛苦付出,刚好又把握住了机遇,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这个时候,走到哪里都是鲜花和掌声,都是笑脸和奉承,很容易让一个人飘起来,让自己内心的私欲极度膨胀,慢慢遗忘了自己曾经的美好品质,转而追求物欲的享受,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自以为是,再也听不进别人中肯的话。认为此前那么多的辛苦付出,现在好不容易成功了,我就有足够的资本去满足自己的私欲,谁也无权干预。事实上,倘若一个人成功后变成这个样子,大体上,就会慢慢众叛亲离,危机就在内部积聚,当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危机突然大爆发,一下子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正如那句话所说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我的理解是人生目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养活自己;第二个层次是给家人更好的生活;第三个层次是实现自我价值;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做贡献。我们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层次,都要始终坚持“独善其身”, 因为只有始终坚持对自己修养和品德的修炼,不管是面对失败还是成功,我们都不会迷失自己。 当我们很幸运地让自己人生跨入第四个层次的时候,我们就能很自然而然做到“达则兼济天下”。 从古至今,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古代的诸葛亮、范仲淹,现代的袁隆平、屠呦呦等等,他们堪称世人的典范。 (乔木三十)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下一句是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忘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但编者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好。
【释义】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以上就是关于独善其身下一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全部内容,以及独善其身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启智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