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老马识途下一句是什么歇后语
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
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1]
原文
管仲,隰朋(1)从桓公伐(2)孤竹(3),春往冬反(4),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5)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6),夏居山之阴(7),蚁壤(8)一寸而仞(9)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10),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11)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12)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
(1)管仲,隰朋:都为齐桓公的大臣,古代有名的圣贤之人
(2)伐:进攻
(3)孤竹:诸侯国,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
(4)反:通“返”,返回。
(5)遂:终于,最终
(6)阳:山之南,水之北
(7)阴:山之北,水之南
(8)蚁壤,蚂蚁掘巢时运出地面的封土
(9)仞:古代计量单位,七八尺为一仞。
解释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管仲和隰朋)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地上蚁封有一寸高,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最终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退避三舍纸上谈兵老马识途百发百中唇亡齿寒卧薪尝胆
春秋:退避三舍(晋文公时期的典故)、老马识途(齐桓公的典故,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唇亡齿寒(假道灭虢中的典故)、卧薪尝胆、三令五申(孙武的典故)、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战国:纸上谈兵(赵国赵括)、百发百中(苏厉劝白起称病不领兵的说辞中提到的典故)、朝秦暮楚、完璧归赵(蔺相如的典故)。
扩展资料:
1、退避三舍: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翻译: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2、老马识途: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翻译: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
3、唇亡齿寒: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翻译: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老马识途下一句是什么歇后语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以管仲的圣明、隰朋的智慧,尚且要以老马和蚂蚁为师,现在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老马识途后半句
我发现犬年伊始,头条出联请了高人了。短短七字上联,暗含两个近世名人“马识途”和“周而复”,还暗隐两个成语【老马识途】及【周而复始】,并且连在一起,天衣无缝,因为老马识途,它才能不管转多远,圆满归来。
对不好,试对:
上联:老马识途周而复;
下联:小牛得草杨万里。
这个不算,人名对上了,整句意思也行,小牛吃饱了,可以驰扬万里,但后句平仄不合,也不含成语。另对:
上联:老马识途周而复。;
下联:顽石达开董其昌。
内可含【水滴石穿】和【五世其昌】两成语和(石达开,董其昌)两名人。
以上就是关于老马识途下一句,老马识途下一句是什么歇后语的全部内容,以及老马识途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启智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